交割过户已办完!小企业收购造歼20的成飞,蛇吞象手段很少人看懂

  • 首页
  • 开云app官方入口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开云app官方入口 > 新闻动态 > 交割过户已办完!小企业收购造歼20的成飞,蛇吞象手段很少人看懂
    交割过户已办完!小企业收购造歼20的成飞,蛇吞象手段很少人看懂
   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3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    2025年初,以制造中国隐形战机歼-20而闻名的成飞集团,正式纳入了一家上市企业的全资体系

    令人意外的是,完成这起收购的中航电测,其市值不过百亿规模。这次总金额为174亿的并购案,被外界形象地比喻为“小鱼吃大鱼”

    作为肩负国家防务使命的重要军工企业,成飞为何会成为被收购方?又为何会选择相对低调的中航电测呢?

    首先,要澄清的是,这并非一次常规的商业并购,而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(简称中航集团)主导的一项内部资源整合

    成飞一直被视为中国航空工业的瑰宝,无论从历史还是技术角度看,其地位举足轻重。成飞的历史可上溯至1958年,当时名为“132厂”,是苏联援助中国的第二批军事工业建设项目之一

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,工业体系尚不完善,特别是在航空领域,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。132厂的设立,肩负着为我国空军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任务

    从歼-5、歼-7到后来的歼-10和枭龙战斗机,成飞逐步成长为我国航空工业的标志性企业。随着歼-20的问世,成飞已成为中国顶尖战机的代名词,代表着国家最先进的航空技术水平。

    成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其间始终面临一个核心挑战:如何借助资本推动更深入的技术革新?对于军工企业而言,巨额资金是必不可少的

    从战机的设计、试验到批量生产,每个环节都耗费巨大。然而,与其它行业相比,军工企业的服务对象非常集中,主要客户是中国军队,盈利空间相对有限

    这使得成飞的资金获取高度依赖政府拨款。为突破这一困境,早在2014年,成飞就曾尝试通过借壳成飞集成上市的方式,期望借助资本市场破解融资难题,但因存在“潜在行业垄断风险”的顾虑而被叫停,其证券化之路也因此受阻

    转机出现在2017年。

    彼时,中航工业促成旗下军工企业沈飞借道中航黑豹实现重组上市,塑造了“中航沈飞”这一资本市场典范。成飞从中窥见了自身发展的新机遇

    在随后的数年间,中航工业加快资产整合步伐,意图通过上市途径激发旗下优质资产活力。中航电测便成为成飞谋求上市的理想载体

    中航电测虽名声不及成飞显赫,但其底蕴同样不可小觑。这家创立于1965年、专注于航空电子及传感技术的企业,隶属于中航工业

    尽管体量有限,却在传感器和测控领域沉淀了坚实的技术力量,并与成飞保持着长期协作关系,堪称成飞的关键技术支持伙伴。

    为何由中航电测并购成飞,而非相反?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双方的财务架构。尽管成飞规模庞大,却一直未能进入股市,而中航电测作为上市公司,具备成熟的资本运作平台

    此次并购的核心意义,在于借助中航电测的上市资格,帮助成飞踏入资本市场。简而言之,这并非“以小博大”,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精心布局,旨在以较低成本实现重要资源的有效整合。

    确实,有人担心这种做法可能对国家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。毕竟,成飞负责制造像歼-20这样的关键军事装备,将其公开上市,是否会增加技术泄露的风险

    这种顾虑是有道理的,但实际上,最终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国家手中。通过证券市场为军工企业融资,是在确保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同时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防建设的一种创新方式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模式并非中国独有。早在上世纪,美国的军工巨头如波音和洛克希德·马丁就已经成功进入资本市场,借助民间投资迅速壮大

    为了实现赶超,我们有必要探索更高效的融资途径,而资本市场无疑是理想的选择。

    成飞借壳上市将引发哪些具体变化?首先,最直接的影响是研发资金的大幅增加。歼-20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顶尖水平,但这并非终点

    未来六代机的批量生产及更大规模隐形战机的研发,均需巨额资金支持。上市后,成飞能借助资本市场融资,降低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

    其次,上市有助于成飞进行产业链整合。比如,中航电测在收购成飞的同时也整合了中航贵飞(一家军工企业),为提升战机生产能力创造了条件

    这种多方面协作不仅能减少成本,还能加速技术革新。

    【免责声明】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